# 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新思路在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曾斷言去中心化社交網絡"注定失敗"。他們列舉了三大難以逾越的挑戰:用戶獲取與留存、個人信息處理以及廣告投放。當時,他們認爲科技巨頭在這些方面的規模優勢,使新興競爭者難以立足。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些"不可能"的障礙似乎正在被逐一擊破。我們可能正處於社交媒體概念變革的前夜。本文將探討去中心化社交(DeSo)領域的新思路如何應對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1. 利用開放社交圖譜解決冷啓動問題2. 通過身分驗證和密碼學技術解決用戶身分問題 3. 採用代幣經濟模型和激勵機制解決收入問題## 社交圖譜與冷啓動難題新興社交平台一直面臨冷啓動的挑戰:如何在缺乏用戶基礎和網路效應的情況下吸引用戶。傳統上,新興社交應用通常依靠強大的營銷策略來突破這一瓶頸。比如通過獨特的用戶體驗設計、媒體報道或制造FOMO心理,在短時間內引發大規模註冊潮,迅速建立用戶基礎。但這種營銷成功後往往面臨存續危機:如何留住這些用戶並持續產生內容和利潤?這是許多社交應用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隨着應用衰落,在其上建立的有價值的用戶社交圖譜和個人資料也會隨之消失,未來的社交網絡仍需重復艱難的營銷策略來重啓網路。這一切的根本問題在於,Web2社交網絡中,社交圖譜(描述用戶間關係)與社交應用本身(如某些知名社交平台)緊密耦合。兩者相輔相成:應用的新穎性推動社交圖譜發展,而社交圖譜反過來成爲應用的主要護城河。盡管存在各種問題,用戶仍不願離開某些平台,原因很簡單:我們所有的朋友都在上面。但如果我們將社交圖譜與社交應用分離呢?即使某個應用消失,我們仍可利用在其上創建的社交圖譜輕鬆啓動另一個社交應用。這正是Web3對冷啓動問題的回應。## 利用公鏈作爲開放社交圖譜從某種意義上說,像以太坊這樣的公共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社交圖譜。在區塊瀏覽器上查找一個ENS域名或錢包地址,就能查看該用戶的鏈上社交檔案:持有哪些資產,與誰進行交易,以及推斷其所屬社群。這種鏈上社交檔案自然可以作爲新型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起點,一些項目正在探索這一方向。例如,某數據平台將區塊瀏覽器上的十六進制數據轉化爲可讀的投資組合或"個人檔案",並提供向這些用戶發送消息的功能,從而利用鏈上數據啓動一種消息類社交網絡。另一個項目也採取類似路線,試圖利用鏈上用戶檔案構建類Twitter風格的社交網絡。通過使用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將原始交易數據變得易讀易懂,這種策略正在加速發展。據悉,某項目使用GPT生成交易和趨勢的對話摘要,以創建數據資源、新聞源和未來社交網絡的混合體。## 構建原生社交圖譜協議僅依賴公共區塊鏈數據存在一個問題,即這些數據對社交應用而言並不夠豐富。因爲公鏈首先是爲金融應用而設計,而非社交應用,因此鏈上原生收集的數據(如交易歷史、帳戶餘額等)並不一定適用於社交網絡。與僅使用原生鏈上數據作爲社交圖譜不同,一種思路是在公鏈之上構建專用的社交圖譜協議。例如,某協議利用了社交應用中存在共同因素的關鍵發現,將這些因素抽象爲不同的鏈上行爲,如"發布"、"評論"和"鏡像"(即分享或轉發)。另一個協議在其社交圖譜中也有類似抽象,如"cast"(發布)、"reactions"(點讚)和推薦其他值得關注用戶的功能。這兩個協議的主要區別在於技術實現方式:一個將所有內容放在某側鏈上,另一個將其ID註冊表放在以太坊主網,並在L2以Delta圖形式運行其社交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社交圖譜協議更注重連結聚合(包括鏈上和鏈下來源),並專注於活動和粉絲俱樂部作爲初始用例。這些社交圖譜協議的關鍵在於,它們並不一定構建頂層社交應用,而是提供構建和擴展這些應用所需的開放社交圖譜層(本質上是一個SDK)。這樣做的核心優勢是,即使一個曾經成功的社交應用消失,生成的社交圖譜仍可被其他開發者使用。因此,只需一次營銷活動或一個成功的應用,就足以啓動整個生態系統。## 從零設計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第三種策略是從零開始構建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其前提是社交媒體應用是我們數字體驗的基石,因此需要專門的區塊鏈(或其他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將社交媒體應用的基本操作本地化,而非通過在最初爲金融用例設計的基礎設施之上構建協議來實現。簡言之,我們需要一種社交媒體的"應用鏈"。這一戰略中最值得關注的項目之一正在構建專注於社交應用的L1區塊鏈。與主流公鏈專注於"每秒交易數"不同,該項目致力於優化"每秒帖子數",以及社交應用處理通信和存儲的需求。在這個L1區塊鏈之上,計劃構建各種社交應用,包括長篇內容、短篇內容和類Reddit的應用。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台也大致遵循這種從零設計的策略。它們雖不是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而是依賴服務器系統來確保帖子足夠去中心化。例如,某平台使用類似電子郵件的系統,用戶可在不同服務提供商間選擇。就像組織可以設置和定制自己的郵件服務器,該平台上的每個"實例"都將是自我管理和可定制的社區。另一個平台則基於開源協議開發,本質上是一個帶有"關注"、"點讚"和"發布"等API的開放社交圖譜,爲類Twitter的社交媒體平台優化。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拒絕了現有公鏈設計(以EVM爲代表)適用於社交網絡的觀念。雖然這種方法爲項目提供了更精細的設計決策和用戶體驗控制能力,但也切斷了與DeFi、現有NFT社區和Web3生態系統其他成熟元素的潛在聯繫。此外,這些解決方案的"去中心化"程度仍有待觀察,特別是在其去中心化未受公鏈保證的環境中。這些解決方案最終會像現有社交網絡一樣將社交圖譜與應用捆綁,還是會充分去中心化社交圖譜層並吸引各種應用和開發團隊?這是Web3社交未來的一個關鍵問題。
Web3社交新思路:開放圖譜、身分驗證與代幣經濟
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新思路
在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曾斷言去中心化社交網絡"注定失敗"。他們列舉了三大難以逾越的挑戰:用戶獲取與留存、個人信息處理以及廣告投放。當時,他們認爲科技巨頭在這些方面的規模優勢,使新興競爭者難以立足。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些"不可能"的障礙似乎正在被逐一擊破。我們可能正處於社交媒體概念變革的前夜。本文將探討去中心化社交(DeSo)領域的新思路如何應對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
社交圖譜與冷啓動難題
新興社交平台一直面臨冷啓動的挑戰:如何在缺乏用戶基礎和網路效應的情況下吸引用戶。傳統上,新興社交應用通常依靠強大的營銷策略來突破這一瓶頸。比如通過獨特的用戶體驗設計、媒體報道或制造FOMO心理,在短時間內引發大規模註冊潮,迅速建立用戶基礎。
但這種營銷成功後往往面臨存續危機:如何留住這些用戶並持續產生內容和利潤?這是許多社交應用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隨着應用衰落,在其上建立的有價值的用戶社交圖譜和個人資料也會隨之消失,未來的社交網絡仍需重復艱難的營銷策略來重啓網路。
這一切的根本問題在於,Web2社交網絡中,社交圖譜(描述用戶間關係)與社交應用本身(如某些知名社交平台)緊密耦合。兩者相輔相成:應用的新穎性推動社交圖譜發展,而社交圖譜反過來成爲應用的主要護城河。盡管存在各種問題,用戶仍不願離開某些平台,原因很簡單:我們所有的朋友都在上面。
但如果我們將社交圖譜與社交應用分離呢?即使某個應用消失,我們仍可利用在其上創建的社交圖譜輕鬆啓動另一個社交應用。這正是Web3對冷啓動問題的回應。
利用公鏈作爲開放社交圖譜
從某種意義上說,像以太坊這樣的公共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社交圖譜。在區塊瀏覽器上查找一個ENS域名或錢包地址,就能查看該用戶的鏈上社交檔案:持有哪些資產,與誰進行交易,以及推斷其所屬社群。
這種鏈上社交檔案自然可以作爲新型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起點,一些項目正在探索這一方向。例如,某數據平台將區塊瀏覽器上的十六進制數據轉化爲可讀的投資組合或"個人檔案",並提供向這些用戶發送消息的功能,從而利用鏈上數據啓動一種消息類社交網絡。另一個項目也採取類似路線,試圖利用鏈上用戶檔案構建類Twitter風格的社交網絡。通過使用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將原始交易數據變得易讀易懂,這種策略正在加速發展。據悉,某項目使用GPT生成交易和趨勢的對話摘要,以創建數據資源、新聞源和未來社交網絡的混合體。
構建原生社交圖譜協議
僅依賴公共區塊鏈數據存在一個問題,即這些數據對社交應用而言並不夠豐富。因爲公鏈首先是爲金融應用而設計,而非社交應用,因此鏈上原生收集的數據(如交易歷史、帳戶餘額等)並不一定適用於社交網絡。
與僅使用原生鏈上數據作爲社交圖譜不同,一種思路是在公鏈之上構建專用的社交圖譜協議。例如,某協議利用了社交應用中存在共同因素的關鍵發現,將這些因素抽象爲不同的鏈上行爲,如"發布"、"評論"和"鏡像"(即分享或轉發)。
另一個協議在其社交圖譜中也有類似抽象,如"cast"(發布)、"reactions"(點讚)和推薦其他值得關注用戶的功能。這兩個協議的主要區別在於技術實現方式:一個將所有內容放在某側鏈上,另一個將其ID註冊表放在以太坊主網,並在L2以Delta圖形式運行其社交圖。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社交圖譜協議更注重連結聚合(包括鏈上和鏈下來源),並專注於活動和粉絲俱樂部作爲初始用例。
這些社交圖譜協議的關鍵在於,它們並不一定構建頂層社交應用,而是提供構建和擴展這些應用所需的開放社交圖譜層(本質上是一個SDK)。這樣做的核心優勢是,即使一個曾經成功的社交應用消失,生成的社交圖譜仍可被其他開發者使用。因此,只需一次營銷活動或一個成功的應用,就足以啓動整個生態系統。
從零設計去中心化社交媒體
第三種策略是從零開始構建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其前提是社交媒體應用是我們數字體驗的基石,因此需要專門的區塊鏈(或其他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將社交媒體應用的基本操作本地化,而非通過在最初爲金融用例設計的基礎設施之上構建協議來實現。簡言之,我們需要一種社交媒體的"應用鏈"。
這一戰略中最值得關注的項目之一正在構建專注於社交應用的L1區塊鏈。與主流公鏈專注於"每秒交易數"不同,該項目致力於優化"每秒帖子數",以及社交應用處理通信和存儲的需求。在這個L1區塊鏈之上,計劃構建各種社交應用,包括長篇內容、短篇內容和類Reddit的應用。
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台也大致遵循這種從零設計的策略。它們雖不是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而是依賴服務器系統來確保帖子足夠去中心化。例如,某平台使用類似電子郵件的系統,用戶可在不同服務提供商間選擇。就像組織可以設置和定制自己的郵件服務器,該平台上的每個"實例"都將是自我管理和可定制的社區。另一個平台則基於開源協議開發,本質上是一個帶有"關注"、"點讚"和"發布"等API的開放社交圖譜,爲類Twitter的社交媒體平台優化。
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拒絕了現有公鏈設計(以EVM爲代表)適用於社交網絡的觀念。雖然這種方法爲項目提供了更精細的設計決策和用戶體驗控制能力,但也切斷了與DeFi、現有NFT社區和Web3生態系統其他成熟元素的潛在聯繫。此外,這些解決方案的"去中心化"程度仍有待觀察,特別是在其去中心化未受公鏈保證的環境中。這些解決方案最終會像現有社交網絡一樣將社交圖譜與應用捆綁,還是會充分去中心化社交圖譜層並吸引各種應用和開發團隊?這是Web3社交未來的一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