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NERO发帖挑战# 秀观点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Gate NERO生态周来袭!发帖秀出NERO项目洞察和活动实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优质发帖用户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参与:
1️⃣ 调研NERO项目
对NERO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NERO生态周相关活动,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NERO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以下活动链接):
NERO Chain (NERO) 生态周:Gate 已上线 NERO 现货交易,为回馈平台用户,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余币宝已上线 NERO,邀您体验。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质量帖子Tips:
教程越详细、图片越直观、互动量越高,获奖几率越大!
市场见解独到、真实参与经历、有带新互动者,评选将优先考虑。
帖子需原创,字数不少于250字,且需获得至少3条有效互动
Hyperliquid事件引发思考:链上协议如何平衡去中心化与资本效率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平衡:Hyperliquid事件的启示
最初,这场交易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仅被视为一场闹剧、一次"断网"行为、一个理念的消亡,以及一条公链的消失。然而,随着事态发展,这场灾难逐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3月26日,Hyperliquid遭遇了一场由Meme引发的危机。攻击者采用了与之前50x巨鲸类似的手法,聚集资金并利用规则漏洞攻击HLP金库。
这本应是攻击者与Hyperliquid之间的对抗,Hyperliquid实际上承担了巨鲸的对手单,将PVP转变为PVH。对于Hyperliquid协议而言,400万美元的损失只是小问题。
然而,某些交易平台紧随其后上线$JELLYJELLY合约,这一举动似乎有些趁人之危的意味。逻辑很简单:如果Hyperliquid能凭借资金实力承受巨鲸造成的损失,那么这些交易平台也可以利用更深厚的流动性,持续消耗Hyperliquid的资金,直到其陷入类似Luna-UST的死亡循环。
最终,Hyperliquid选择背离去中心化理念,"经投票后"下架$JELLYJELLY,俗称"断网",承认自己无法承受更多损失。
回顾Hyperliquid的应对措施,对于中心化交易所而言,这是常态操作。可以预见,在Hyperliquid之后,链上生态也将逐渐接受这种"新常态"。去中心化程度的高低并非关键,治理的透明度才是核心。
去中心化交易所无需追求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是要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加透明,在加密文化和资本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维持长期发展。
加密文化向资本效率妥协
根据数据显示,Hyperliquid连续两个月占据某交易平台合约交易量的9%左右,这才是该平台激烈应对的根本原因,试图将潜在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
商场如战场,昨天某交易平台能在其他平台DEX下架时抢占钱包市场份额,今天多家交易平台能联手出击,已经表明合约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顾近期行业热点,链上协议普遍面临困境,坚持去中心化变得愈发困难。Polymarket承认大户操纵UMA预言机篡改结果后,社区表示不满;Hyperliquid最终在压力下"断网",遭到某交易平台CEO和某衍生品交易所联创的严厉批评。
首先,他们的批评都有道理。Hyperliquid的选择并非完全遵循去中心化理念,而是将资本效率和协议安全置于首位。个人认为,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甚至不如某些受到严格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因为Hyperliquid实际上是一个无KYC要求的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
其次,评判Hyperliquid时需要考虑其作为中心化交易所和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双重身份。Hyperliquid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经历过。即使是批评Hyperliquid不够去中心化的某位业内人士所创立的交易所,在2020年3·12事件中如果不采取断网措施,可能会危及整个加密行业。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是一个经典的两难选择。追求去中心化必然会牺牲部分资本效率,而过度中心化则无法吸引自由资金流动。
Hyperliquid实际上是一个共识和两个业务点的结合:
在这种架构下,L1与HyperCore/HyperEVM之间的跨链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间的交互都可能成为攻击点。因此,组织架构的复杂性也是Hyperliquid项目方高度控制的必然结果。
在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序列中,Hyperliquid的创新并非在于架构,而是通过"适度中心化"的方式,借鉴GMX的LP代币化模式,配合上币和空投策略,持续激励市场参与,成功抢占了中心化交易所长期主导的衍生品市场份额。
这并非为Hyperliquid辩护,而是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本质。要实现绝对的去中心化治理,就无法及时应对黑天鹅事件;要高效应对,就必然需要决策者。
就像某NFT交易平台未能超越另一家平台一样,最终是第三方平台成功取代了行业龙头。大家讨论的中心化也是分层次的,Hyperliquid更多集中在协议的修改上。本文重点不是辩论中心化程度,而是强调资本效率会自然促使新一代链上协议向更中心化方向发展,以换取更高的资本效率。
代币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Hyperliquid的特殊之处在于用链上结构换取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币经济学换取流动性,用定制化技术栈换取安全性。
除了技术架构,Hyperliquid真正的风险在于代币经济学的可持续性。如前所述,Hyperliquid是GMX LP代币化的升级版本,用户可以从协议收入中分得收益,从而创造更多流动性,并支撑项目方维持代币价格。
但前提是,项目方必须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才能确保协议收入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在杠杆加持下的合约市场,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是与现货去中心化交易所最大的区别。
这就是Hyperliquid选择相对中心化架构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目前,在16个节点中,Hyper Foundation控制5个,但在质押占比上,Foundation总量为3.3亿枚Hyper,占全部节点的78.54%,远超2/3多数。
回顾近半年来的安全事件:
正是在一次次的博弈和对抗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资本效率的现实低头。Hyperliquid已经尽量降低VC、空投、内部清仓(相比某些项目创始人持续出售)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保留了正常的产品形态,并希望通过手续费盈利。
相较于NFT市场被证伪,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是链上的刚需,因此我认为Hyperliquid这一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接受。
不过,正如某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后,社区怀疑交易所是否会趁机薅羊毛,Hyperliquid面临危机后,创始人和团队的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他们是要继续坚持做被人指责的好人,还是与传统交易所同流合污,进一步封闭规则?
换言之,纠结中心化与否偏离了讨论重点。我们可以思考,完全透明的协议规则导致全市场公开围猎是链上协议必经的阵痛,还是会导致链上迁移进程倒退。
真正深刻的教训或经验是:我们到底要遵循去中心化的理念,还是直接向资本效率妥协,就像这个日益动荡的世界一样,中间地带已经越来越狭窄。
是要部分中心化+透明规则+必要时介入,还是要100%中心化+黑箱操作+随时介入呢?
结语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直接救市,未经纳税人同意就拯救华尔街,榨干普通民众,延续金融机构的生命,这成为催生比特币的温床。而今,Hyperliquid不过是这一老套路的翻版,只是角色变成了待拯救的链上华尔街。
Hyperliquid危机后,业内人士纷纷批评:从某衍生品交易所联创到某加密货币投资者,都要求Hyperliquid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这也是链上商战的延续,某投资者曾质疑过某项目的可行性,但这并不妨碍今天两人站在同一阵线。
棋手一旦入局,就要做好成为棋子的准备。
无论链上还是链下,都要有绝对的理念和相对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