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AI发展困境:高维模型与模块化矛盾凸显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 AI 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多模态模型的进步加深了 Web2 AI 的技术壁垒。从语义对齐到视觉理解,从高维嵌入到特征融合,复杂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各种模态的表达方式,构建出一个愈发封闭的 AI 高地。美股市场也用实际行动投票,无论是加密货币相关股票还是 AI 股,都走出一波小牛行情。然而,这股热潮与加密货币领域几乎毫无关联。

近期 Web3 AI 的尝试,特别是 Agent 方向的探索,方向似乎有所偏离:试图用去中心化结构拼装 Web2 式的多模态模块化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和思维的双重错位。在模块耦合性极强、特征分布高度不稳定、算力需求日益集中的今天,多模态模块化在 Web3 生态中难以立足。

Web3 AI 的未来不在于模仿,而在于策略性迂回。从高维空间的语义对齐,到注意力机制中的信息瓶颈,再到异构算力下的特征对齐,都需要重新思考。Web3 AI 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策略。

Web3 AI 基于扁平化的多模态模型,语义难以对齐导致性能低下

在现代 Web2 AI 的多模态系统中,"语义对齐"指将不同模态的信息映射到同一语义空间,使模型能理解并比较这些形式迥异的信号背后的含义。只有在实现高维嵌入空间的前提下,将工作流分成不同模块才有降本增效的意义。然而,在 Web3 Agent 协议中,难以实现高维嵌入,因为模块化可能是 Web3 AI 的一种错觉。

要求 Web3 AI 实现高维空间,变相等于要求 Agent 协议自行开发所有涉及的 API 接口,这与其模块化的初衷背道而驰。Web3 AI 中小企业描绘的模块化多模态系统经不起推敲。高维度架构要求端到端的统一训练或协同优化:从信号捕捉到策略演算,再到执行和风控,所有环节需共享同一套表示和损失函数。

要实现具有行业壁垒的全链路智能体,需要从端到端的联合建模、跨模块的统一嵌入,以及协同训练与部署的系统化工程才能突破,但当前市场并没有这样的痛点存在,自然也缺乏相应的市场需求。

低维度空间中,注意力机制难以精密设计

高水平的多模态模型需要设计精密的注意力机制。注意力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分配计算资源的方式,能让模型在处理某一模态输入时,有选择地"聚焦"到最相关的部分。

为什么基于模块化的 Web3 AI 难以实现统一的注意力调度?首先,注意力机制依赖于统一的 Query-Key-Value 空间,所有输入特征都要被映射到同一个高维向量空间,才能通过点积计算动态权重。而独立 API 各自返回不同格式、不同分布的数据,没有统一的嵌入层,难以形成一组可交互的 Q/K/V。

其次,多头注意力允许在同一层同时并行关注不同信息源,然后聚合结果;而独立 API 常常是线性调用,每一步的输出只是下一个模块的输入,缺少并行、多路动态加权的能力。

最后,真正的注意力机制会基于整体上下文为每个元素动态分配权重;API 模式下,模块只能看到自己被调用时"独立的"上下文,彼此之间没有实时共享的中枢上下文,也就无法实现跨模块的全局关联和聚焦。

离散型的模块化拼凑,导致特征融合停留在浅显的静态拼接

"特征融合"是在对齐和注意力的基础上,将不同模态处理后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进一步组合,以供下游任务直接使用。Web3 AI 当然停留在最简单的拼接阶段,因为动态特征融合的前提是高维空间以及精密的注意力机制,当前提条件无法具备时,自然最后阶段的特征融合也无法做到性能出色。

Web2 AI 倾向于端到端联合训练:在同一个高维空间中同时处理各种模态特征,通过注意力层和融合层与下游任务层一起协同优化。而 Web3 AI 则更多采用离散模块拼接的做法,将各类 API 封装为独立 Agent,再把它们各自输出的标签、数值或阈值报警简单拼凑,由主线逻辑或人工进行综合决策,这种方式既缺乏统一的训练目标,也没有跨模块的梯度流动。

AI 行业的壁垒正在加深,但痛点尚未显现

Web2 AI 的多模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项目。它不仅需要海量、多样化且精标注的跨模态数据集,还需要投入大量 GPU 和训练时间;在模型架构上,融合了各种最新的网络设计理念和优化技术;在工程实现上,还要搭建可扩展的分布式训练平台、监控系统、模型版本管理与部署流水线。这样全链路、全栈式的系统性工作,对资金、数据、算力、人才乃至组织协同的要求都极高,因此构成了极强的行业壁垒。

Web3 AI 或任何打着产品市场匹配旗号的加密货币产品都需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去发展,应该在边缘场景小规模试水,确保基础牢固后,再等待核心场景的出现。Web3 AI 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其演进路径体现为高并行、低耦合及异构算力的兼容性。这使得 Web3 AI 在边缘计算等场景中更具优势,适用于轻量化结构、易并行且可激励的任务。

然而,目前 Web2 AI 的壁垒才刚开始形成,这是头部企业竞争的早期阶段。只有当 Web2 AI 的红利消失殆尽时,它遗留下来的痛点才是 Web3 AI 切入的机会。在此之前,Web3 AI 需要仔细辨别具有"农村包围城市"潜力的协议,关注其是否能在小场景中不断迭代,是否具备充分的灵活性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0xLostKeyvip
· 07-17 11:15
又吹到天上去了呗
回复0
无常损失哲学家vip
· 07-15 22:52
理论上高频hold
回复0
BrokenDAOvip
· 07-15 02:14
又一个缺乏博弈均衡的系统设计...投票权重始终是个死结
回复0
Crypto历史课vip
· 07-15 02:12
*检查历史数据* 啊,是的……我们在2017年看到的早期神经网络的相同模式。ngmi
查看原文回复0
RadioShackKnightvip
· 07-15 02:09
又在整些高大上的,都玩不动咯
回复0
跑路预言家vip
· 07-15 01:55
这又是个资本盘大套
回复0
StableGeniusDegenvip
· 07-15 01:54
炒作蹭热度罢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