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Fi规模法则:以太坊引领探索3000亿美元增长极限
加密规模法则:探索 DeFi 的增长极限
再次被比特币卓越的设计理念所折服。
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在巨额资本推动下,比芯片摩尔定律更快地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如果软硬件、人类寿命乃至城市国家都存在规模效应的上限,那么区块链领域必然也有其特定规律。在某 L2 进入发币周期,以太坊重返 L1 竞争舞台的当下,我们尝试模仿规模法则,提出一个加密版本。
以太坊的软实力与某平台的硬性限制
从全节点数据规模入手分析。全节点代表公链的完整"备份"。拥有加密货币并不等同于拥有相应的区块链,只有下载全节点数据并参与区块生成过程,才能真正"拥有"该加密货币的账本,同时为其网络增添一个去中心化节点。
某平台的1500个节点在去中心化和共识效率之间艰难平衡,其400T的全节点数据规模领先其他公链和L2。相比之下,以太坊在控制数据量方面表现出色。自2015年7月30日创世区块诞生以来,以太坊全节点数据量仅约13 TB,远低于其竞争对手的400 TB。比特币643.2 GB的数据量更是堪称艺术品。
中本聪在初始设计中严格考虑了摩尔定律的增长曲线,将比特币数据增长严格限制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事实证明,支持比特币大区块的观点难以成立,因为摩尔定律已接近其边际效应的极限。
CPU、GPU和存储领域的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放缓迹象。规模法则表明,公链底层硬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显著突破。
面对这一挑战,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将上万亿的实物资产视为必争之地。无论是效仿某科技公司自建L2,还是全面拥抱新架构,都不是追求"更极致的软硬件协同",而是巩固自身优势。
某平台选择追求极致性能,其超大规模节点事实上已经排除了个人参与者。13 TB的硬盘尚可攒出,400 TB已是天方夜谭,而600 GB的比特币节点在存储厂商的努力下勉强可以满足。
关键问题是:链上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在哪里?
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
人工智能未如期与加密货币结合,但这并不妨碍某些项目币价的上涨。区块链和AI已成为当前美国政府政策的焦点,而5G和元宇宙逐渐式微。
讨论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指标时,我们以以太坊为标准,认为公链经济系统的极限约为3000亿美元。这并非说比特币估值过高或新公链无法超越该数值,而是认为当前市场表现可能是最合理的存在。
从《规模》一书引入两个概念:
超线性规模缩放:系统规模扩大时,其产出或效益以更快速度增长。
亚线性规模缩放:系统规模扩大时,某些指标增长速度低于线性比例。
以太坊价格从1美元(2015年)增长到200美元(2017年)属于超线性规模缩放,而从200美元增长到历史高点(2021年)则属于典型的亚线性规模缩放。
一切都有其极限,否则自然界中的巨型生物会无限增长,但地球重力是难以逾越的硬限制。
DeFi是否触及极限?
DeFi的规模极限可以用以太坊来概括。考察收益率这一DeFi核心命题,我们参考三个标准:某稳定币的20% APY,某稳定币的150%超额质押比例,以及某新兴项目90天移动平均APY 5.51%。
假设DeFi的收益捕获能力从1.5倍下降到5%,即使以20%计算,DeFi也可能已接近其上限。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实物资产上链只会降低DeFi平均收益率,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
目前链上经济系统以代币经济为基准模式,其实际规模上限约为3000亿美元,收益率在5%左右。这不代表总市值或单个代币的上下限,而是指可交易的总体规模。
实际上,一次性出售2万亿美元的比特币是不可能的,即使美国国债市场也无法承受如此规模的抛售。
结语
纵观比特币以来的区块链发展史,公链之间的差异仍未消除。比特币与链上生态逐渐分离,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失败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
无论是稳定币还是实物资产代币化,都是链下资产的杠杆式上链,反映出链下资产具有更高可信度。在当前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触及到规模法则或摩尔定律的上限。自DeFi爆发以来仅5年时间,自以太坊诞生以来不过10年,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