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风投黄金时代已逝 迷因融资崛起重塑加密市场格局
VC的黄金时代已逝:香港共识大会见闻与思考
近期参加香港共识大会后,我深感风投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领域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风投界可谓哀鸿遍野。一些机构无法筹集新一轮资金,一些大幅裁员,还有些转向战略投资而放弃独立投资业务。甚至有风投考虑发行迷因币来募资,这无疑反映了行业的困境。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同行选择了转行。有人加入项目方,有人转型成为意见领袖,似乎这些都是更有前景的选择。在这场变革中,每个人都在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这不禁让人思考:风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突破当前困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风投作为一种投资资产类别,其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以某知名风投机构为例,其2012年投资的基金实现了3.7倍的已分配回报率,投资了多个成功项目。然而,自2014年以来,甚至实现本金回收都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国的风投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轨迹。依托人口红利,移动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催生了多家千亿级企业。2015年可能是最后的辉煌时刻,此后由于监管趋严、流动性收紧、行业红利衰退、产业周期变化面临增长瓶颈以及IPO退出通道受限等因素,风投机构的回报率大幅下降,导致大量从业人员离开这个行业。
加密货币领域的风投也不例外。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演进以及资本回报的下降,风投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一切都关乎成本与流动性
在过去,风投投资的价值链非常清晰:项目方提出创新想法,风投提供战略支持和资源,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放大市场声音,最后在交易所完成价值发现。各方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价值,承担不同风险,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形成了一条相对公平的价值链。
作为风投,我们提供的价值远不止早期投资这么简单。我们帮助项目方快速对接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资源推动业务发展,在市场风向突变时提供及时建议,帮助项目方调整策略,甚至协助搭建核心团队。为了与项目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我们通常面临一年的锁定期和2-3年的归属期,我们的目标是与项目方一起参与一个共赢的游戏。
然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核心矛盾在于流动性极度匮乏,市场博弈加剧,风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
资本流动的变局:风投的困境源自何处?
本轮牛市的主要驱动力是美国比特币现货ETF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强势入场。然而,资金的传导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直接导致风投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备受质疑。散户投资者认为风投享有不公平的优势,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筹码,并掌握市场关键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任感崩溃,流动性进一步枯竭。在竞争环境下,散户要求"绝对公平"。相比之下,二级市场基金的策略就不会与市场情绪产生强烈的对立,因为散户也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入市场。
当前对风投的批评实际上是在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绝对公平"对"相对公平"的一次反击。
迷因融资模式的兴起
如果说之前我们将迷因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现在,我们更需要将其视作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
这一逻辑本身并无问题。回顾历史,许多公链在没有成熟生态或主网的情况下便进行代币生成事件,为何迷因不能用同样方式,先吸引足够注意力,再推进产品开发?
本质上,"先资产后产品"的这种路径演变是民粹资本主义浪潮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席卷。注意力经济盛行、迎合大众对快速致富的渴望、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降低资金门槛、信息公开透明,这些都是新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散户与华尔街的对抗,到ICO、NFT再到迷因的融资方式演变,这都是时代浪潮下的金融版演绎。
因此,加密货币领域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风投在新模式中的角色
没有任何一种融资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迷因这种融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信噪比极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战:
不同参与者对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迷因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比风投模式更不透明的链上世界。由于缺乏产品和技术支撑,"绝对公平"往往只是一个幌子。观察某些项目就会发现,市场背后的核心团队每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开利好,最终都让普通投资者成为被精准收割的对象。他们总是能预判大众的预判,在高度博弈化的环境中,真正的长期建设者反而变得难以辨别。
我不认为风投会消失,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与信任不对称。例如,某些合作资源绝不是普通开发者可以轻易获得的。
但面对这样一个民粹资本主义浪潮,风投还幻想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利用信息不对称躺着赚钱是不现实的。适应变化从来都不容易,尤其是当市场范式被彻底重构,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被快速淘汰。迷因融资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更深层次的流动性变革和信任机制重塑的结果。
当迷因的高度流动性与短期博弈思维,碰上风投的长期支持与价值赋能,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风投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灵活的机构很庆幸自己有这个自由度与灵活度来应对市场的转变,但认清结构性变化并转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也绝非易事。
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有一点始终不变——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是那些具备远见、拥有超强执行力、并愿意持续构建的优秀创始人。